來源: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日期:2019-11-26
11月25日,第一屆中國磁約束聚變能大會暨聚變能活動周在中國磁約束聚變研究發源地—樂山拉開帷幕。這是我國首個為我國磁約束聚變科研、工程和企業人員提供的綜合性交流平臺。千余名國內核聚變領域的專家學者、企事業代表,共同回顧了我國磁約束核聚變發展的輝煌歷程,并就我國磁約束聚變發展現狀、未來發展,以及如何進一步提升中國磁約束聚變界的科研技術水平等內容進行了深入探討。
國家科技部中國國際核聚變能源計劃執行中心主任羅德隆梳理了我國核聚變發展脈絡,勾畫出核聚變能源開發的美好未來,為加快推進核聚變能源開發事業發展堅定信心。四川省、樂山市等相關領導,中核集團總工程師雷增光,中國工程院院士潘垣、萬元熙、李建剛、張平祥出席大會。
雷增光表示,在探索核聚變的過程中,中核集團充分發揮我國核科技與核能發展主力軍的作用,堅持落實國家核能“三步走”的戰略部署,長期堅持核聚變能源的研發,推動我國核聚變研究取得了長足發展,有效提升了中國在國際聚變領域的地位,在人類未來能源探索的道路上貢獻了中國力量,展示了中核精神。隨著核聚變能開發逐漸進入到工程化階段,中核集團與將國內相關單位攜手推進核聚變能開發的進程,為我國未來自主設計、建造聚變堆奠定堅實基礎,在人類未來能源探索的道路上,繼續貢獻中核力量。
據悉,大會暨聚變能活動周將每兩年召開一次,與國際原子能機構國際聚變能大會交替召開,成為國際聚變能大會的必要補充,讓國內磁約束聚變界既“知己”又“知彼”,進而打造核聚變科技發展風向標,促進聚變能早日實現。
本次大會由中國國際核聚變能源計劃執行中心與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和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共同主辦。大會為期5天,將從磁約束核聚變實驗、聚變工程與聚變堆設計、聚變材料與技術等7個方面進行交流,其中大會報告12個,邀請和口頭報告204個,海報444個。大會分為四個分會場,均在成都理工大學工程技術學院舉辦。同時舉辦的聚變能活動周,旨在通過核聚變科技成果轉化懇談會、ITER計劃專項實施工業企業推介會、我國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專場學術交流會、ITER專場學術交流會、核能和核聚變科普展覽與講座等在內的一系列活動,進一步增強科研院所與產業界的更廣泛更全面的合作,加深公眾對核能與核聚變的理解和認知。
同期聲:“不論何時,我們耐得住寂寞,共筑中國聚變夢”
核聚變能源具有資源豐富、環境友好、固有安全性等優點,是人類未來社會的理想能源,是最有希望徹底解決未來能源問題的根本途徑。
從上個世紀50年代開始,隨著老一輩核物理學家李正武、王承書等人倡導開展“可控熱核反應”研究,中國核聚變—— “人造太陽”的研究就此拉開了帷幕。
1965年,是中國核聚變研究歷史上重要時刻。在三江交匯大渡河畔的樂山,我國第一個專業從事核聚變能源開發的研究機構——二機部585所,即現在的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就此成立。核工業人從此踏上了推動人類“人造太陽”的逐夢之旅。
近60年來,中國磁約束聚變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1984年,中國環流器一號(HL-1)在樂山建成。1995年,我國第一個超導托卡馬克裝置HT-7在合肥建成。2002年,我國第一個具有偏濾器位形的托卡馬克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 A(HL-2A)建成。2006年,世界上第一個全超導托卡馬克裝置EAST首次等離子體放電成功……
在樂山這片土地上,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先后建成了20余臺/套不同類型的磁約束裝置,實現了我國核聚變研究由原理探索到大規模裝置實驗的重大跨越發展;承擔了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采購包主要涉核部件的研發與加工制造任務,在關鍵部件設計、制造和試驗檢測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掌握了一系列聚變工程關鍵技術,提升了面向聚變堆的研究能力和技術水平,培養了一大批磁約束聚變領域科研、工程技術專業人才。
近60年,在一代代聚變人的推動下,核工業人不斷提速著“逐日”的步伐,為人類未來能源探索貢獻著中國力量,展示著中核精神,也為我國聚變能源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就在前不久,中核集團與法國法馬通等組成的聯合體,成功競標ITER主機安裝一號合同,這是有史以來中國企業在歐洲市場中競標的最大核能工程項目合同。該合同的簽訂是中核集團積極響應“一帶一路”倡議的又一次堅定落實,也意味著中國近60年的核聚變技術積累與國際影響力,獲得了國際核能高端市場的認可。
見證簽署合同儀式的國家科技部中國國際核聚變能源計劃執行中心主任羅德隆,在首屆中國磁約束聚變能大會上回望來時路,面對中國核聚變取得的成績感慨萬千:“和平利用聚變能的理想光明而偉大,但為實現這一目標,聚變人走過太過艱難,走得太過久遠。走著走著,有些人氣餒了,走著走著,有些人走散了。但中國聚變人用實際行動證明,我們依然胸懷理想,依然滿懷信心。不論何時,我們耐得住寂寞,孜孜以求,不斷創新,共筑中國聚變夢!”(胡春玫)
本站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 本站只提供參考并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本站擁有對此聲明的最終解釋權。